自從托馬斯•愛迪生在19世紀末發(fā)明了白熾燈泡,世界一直在同一類型燈泡下被照耀。自從第一個燈泡被商業(yè)化以來,至今的確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和更改,但在原理上白熾燈泡仍與愛迪生原來發(fā)明的白熾燈泡相同。為什么會搞砸一件好事呢?經過仔細審視,所謂的“好事”是,白熾燈泡消耗大約90%的電力作了熱功,只有10%的電力用來發(fā)光。美國能源情報署(EIA)2007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照明大約消耗了5260億千瓦小時(kWh)。這占了美國總電力消耗的14%。考慮到只有10%的能量會產生光,所消耗的其余電力都在產生熱量上浪費掉了。
21世紀,人們開始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源、能源消耗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有關低效能耗的分析令全球立法轉而支持逐步淘汰甚至最終禁止使用白熾燈泡。白熾燈泡以熱的形式損失了90%的能源,而其替代照明技術則只損失一小部分熱量,顯然其它發(fā)光方式更加有效。對高效照明的需求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倡議。圖1顯示了不同國家逐步淘汰白熾燈照明的計劃。2005年,南美洲的一些國家因要求采用高效照明而領導了這一變革。美國的目標是在2012年淘汰100瓦燈泡,然后在2014年淘汰40瓦燈泡。不難想象,到2020年白熾燈泡將不復存在。 |